周海宏:音乐美学家、音乐心理学家、教育学家。长年从事音乐审美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,对哲学、美学、人格与动机心理学有深入的研究。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副会长,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杨方策略,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教育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。中国教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委员。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,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,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。
艺术教育何以成为时代刚需
——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在西湖大学讲座的精彩观点
在当今A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,科技正以颠覆性的力量重塑社会的各个层面。置身于这一时代浪潮,教育体系也面临着深刻变革与全面反思。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体系的核心构成,以其滋养心灵、塑造品格、积淀文化的独特功能,成为应对技术理性冲击的关键力量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文化强国之‘强’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、精神状态、文化修养上。”“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、育情操的作用,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。”当理性算法与机械智能持续拓展技术边界时,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愈发凸显。为何在AI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艺术教育?因为它不仅是培育感性素质、提升幸福感知力的重要途径,更是推动社会文明进阶的深层动力。
展开剩余84%感性素质关乎幸福能力与文明水平
长期以来,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的观念深入人心,理性思维被奉为成功的关键要素,而感性思维及其依托的艺术教育却受到冷落。现实中,艺术课程常被视为“边缘学科”,一些学校随意停课、教学资源缺乏,家庭对艺术教育的投入也明显不足。以音乐教育为例,从小学到大学,教材内容重复,学生长期陷入“零基础循环”,这一现象深刻暴露出社会对艺术教育价值的低估,将其误作生活中可有可无的“调味品”。然而,感性素质作为思想境界、精神状态与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,在个人与社会文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感性素质直接关系到个体感知幸福的能力。感性素质低的人,往往对美好的事物视而不见、充耳不闻。比如,有人会在精美的钢琴上钉钉挂物,无视其艺术美感;夫妻因家具外观产生分歧,本质是感性认知差异导致的价值观冲突。这些生活细节,正是感性素质缺失的直观体现。当人们缺乏艺术熏陶,即便物质生活富足,也难以获得深层的精神满足。这是因为感知幸福的能力,需要以对美的敏锐觉察为基础杨方策略,而感性素质低者,往往对周遭环境的脏乱、对艺术作品的魅力无动于衷,自然难以具有真切的幸福体验。从社会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看,感性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水平。
艺术教育缺位造成的个体困境和社会影响
艺术教育的缺失不仅关乎个人幸福感,更对社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。深入观察全球社会现象,部分地区即便物质条件显著改善,但赌博、吸毒等不良行为依然存在。究其根源,人的生命能量需要合理宣泄渠道,当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时,这些能量极易流入不良行为领域。这警示我们,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与物质文明建设共同推进,而重视艺术教育,能为人们提供正向精神寄托,有效规避低质精神消费。
艺术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,在抑郁症低龄化趋势中也十分凸显。调查显示,不少抑郁症患者来自高知家庭,甚至是学霸群体。这类孩子自幼被灌输“唯有不断战胜他人、超越自我才能获得认可”的观念,生命价值的多元性与情感发展遭到忽视。一旦学业受挫,他们难以从其他途径获取价值感,进而陷入抑郁深渊。因此,必须重视音乐教育等艺术教育形式,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,塑造健全人格。艺术教育能够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,增强其应对挑战与压力的能力,从而培养健康心态。
从国家和社会发展层面看,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,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。对美的追求与敏锐感知是创造力的源泉。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,精神文明成为重要方向,其核心在于以审美感知与人文关怀构建更具温度的社会形态。然而,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,部分城市陷入功利化发展困境,城市规划不合理,建筑风格丑陋,广告杂乱无章等现象,使诗意与美感逐渐消失。这表明,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,必须重视艺术素养培育与感性思维培育,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平衡。
如今,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,而艺术教育作为激发创新活力、传承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,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。
音乐教育赋能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
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路径之一杨方策略,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艺术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感性素质,而音乐教育在提升个人审美能力、丰富情感体验、培养创造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通过音乐教育,人们能够学会感受音乐中的旋律、节奏与和声之美,培养对美的敏锐感知与鉴赏能力。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音乐欣赏中,更能迁移至生活的各个领域,使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,提升生活品质,契合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要求。
在社会层面,音乐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。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社会,人们的情感更容易产生共鸣。音乐作为艺术的主要形式,不仅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,传递人类共通的情感,还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。从历史上看,许多伟大的文明都离不开艺术的繁荣,音乐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加强音乐教育,不仅能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,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。
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,音乐教育能为个人带来独特优势。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,具备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的人更容易崭露头角。音乐教育所培养的创造力与想象力,能够激发人们在工作中的创新灵感,使他们在设计、营销、文化创意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竞争力。
在文化建设中,将育人才、建队伍作为重要且紧迫的战略任务,尊重人才成长规律,音乐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正是文化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AI冲击下艺术教育的机遇与挑战
在AI时代,艺术创作和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。有人担忧AI会取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,比如在音乐创作领域,AI是否会替代作曲家?从目前的发展来看,虽然AI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步,但它在艺术创作上仍存在诸多问题。
AI创作音乐主要依靠概率,通过学习大量作品来生成新的音乐。然而,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。一方面,数据量越大,AI创作的作品越趋于平庸,缺乏特色和风格。比如,让计算机学习众多作曲家的作品后,它创作出的往往是折中的结果,难以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。另一方面,AI学习的大量作品中,平庸作品占比较大,优秀作品的数据集总量相对不足,这使得AI难以创作出真正伟大的作品。
人类的音乐创作并非依靠概率,而是基于内心的期待和独特的创造力。肖邦的作品并非在学习其他作曲家后才形成自己的风格,他脑海中有属于自己的创作概念。在音乐欣赏中,人们也是根据内心的期待来感受音乐,而不是依据概率。比如,对于一段音乐的走向,人们心中会有期待,这种期待引导着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。
尽管AI在艺术创作上存在不足,但我们也应看到其积极的一面。AI可以作为一种工具,辅助艺术家进行创作,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。同时,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利用AI技术来改进艺术教育,提升教学质量。
在教育领域,AI的发展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。AI能够替代一些规则性的知识记录和文字描述工作,但它无法替代人类的感性体验和创造力培养。因此,在教育中,我们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素质、问题意识及创造力,让学生具备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以及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审美魅力。
打造多维协同的美育共同体
面对艺术教育长期被边缘化的现状,我们亟须以更紧迫的使命感与更深刻的认知,推动艺术教育体系的全面完善。这一进程须从三个维度协同发力:其一,塑造 “以爱美为荣” 的社会舆论导向;其二,深化环境育人理念,让审美熏陶浸润日常;其三,夯实艺术基础教育根基。在具体实践层面,构建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协同联动的培育体系,三方主体须形成合力,共同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。
仍以音乐教育为例,家长要转变观念,摒弃只看重孩子学业成绩的狭隘观念,鼓励孩子参与音乐活动,培养兴趣爱好。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,完善课程体系,配备专业音乐教师,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,同时,加强改变基础教育的艺术教育水平,打造高质量教材。社会也应营造重视音乐教育的氛围,举办各类音乐活动,提高公众对音乐的认知与欣赏水平。
在AI时代,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艺术的价值,加强艺术教育,提升国民的感性素质和审美能力。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和发展,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文明进步。社会要培养具有创造力、审美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,让他们能够在AI时代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,创造美好的未来,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。
【本报记者 吴晔 通讯员 吴波 张弛 整理】杨方策略
发布于:北京市锦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